new

new2   

天下雜誌/新聲代專欄/2012年/502期

 

發現企業的桃花源

文/邱奕嘉 博士

股東會結束之後,又到了公司進行年度策略規劃的季節。企業的高階主管們一如往常地展開各種分析討論,看似大費周章其實仍按部就班地建構明年的策略方針。然而,許多公司年復一年重複同樣的作業軌徑,策略方針與目標規劃寫得洋洋灑灑,業績卻無大幅成長。問題何在?原因是公司內同一批人,運用同樣的思維,依循同樣的流程,推出的腳本大概也只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而已。

 

決策的孿生化肇因於高階主管忽略了策略的核心,不應只是優化(Do Better),而應該是差異化(Do Different)。為了創造差異化,公司領導人必須揚棄傳統的策略規劃手法,以異思維打造企業新羅盤。

 

首先,領導人必須創造危機感,讓員工感受到不得不改變的壓力。改變是創造差異化的原動力,在優渥舒適的環境下,守成者居多,公司較難推動策略創新。因此,在進行規劃前,公司得先創造危機感,迫使大家認真地省思各種改變的機會與可能。

 

擺脫慣性迴圈

此危機感不能僅是企業主口頭說說,震撼教育一下而已。企業主必須將此危機,透過事件、人物或數據來形塑,並用大家共同的語言來呈現,讓員工可以清楚鏈結並深植內心,引以為憂。

 

有了改變動力後,企業下一步需要的是方向。但是在找尋方向的過程中,經理人常常因為擔心失敗與害怕風險,而又回到既有的熟悉的習慣領域。這種重回習慣領域的慣性,易使企業誤判眼前情勢,導致方向的決定失準。

因此,在釐清方向的過程中,若是能適時引入外部顧問或客觀的第三者,挑戰既有的思維、突破慣性的迴圈,更能有效找到適合的方向。

 

最後,企業產出具體方針及行動方案後,必須嚴格檢視,哪些方案真的是推陳出新,哪些方案可能只是舊瓶裝新酒。

通常那些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方案才是真正地策略性方案,企業必須以之為目標,徹底執行。若是所有的方案都屬於舊瓶裝新酒一類,那策略的展開,必定無法達成預期。

 

年度策略規劃是企業管理活動的基礎,更是執行力與營運活動展開的源頭。

企業主當以最嚴格與謹慎的態度來面對:藉由創造危機以破除過去思維習慣,引入外力來確定方向正確,選擇不同方案以確保變革的有效。

 

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並不是憑著地圖指引、循著舊時路徑而找到桃花源。唯有敢於冒險嚐新、勇於闖探異境,才能發現新天地。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副教授)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2年7月(No.92) 經理人月刊 

名師一堂課

開放式經營:擴展核心能耐,取得產業關鍵地位


 mt9

mt

 

mt2

 

mt3

 

mt4

 

mt5

 

mt6

 

mt7

 

mt8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w

qw2

 

天下雜誌新聲代專欄/2012年/498期

  

企業價值觀不只是公關

 

文/邱奕嘉 博士

 

最近有則壽險公司的廣告令人印象深刻,一個男子走在大雨滂沱的路口,身邊人潮來來去去,無視於濕漉漉的他。終於有位女子願意和他共撐一把傘,一起過馬路。於是壽險公司馬上網羅那位女子,她正是他們要找的人—一個願意給予溫暖、施以援手的人。這是一則徵才廣告,也是一則企業價值的宣傳。企業價值觀的「價值」究竟在那裡?許多主管常覺得價值觀又不能稱斤賣,無須過度強調。真有需要時,就找公關公司用精美的語言包裝一下就好了。

 

其實價值觀是公司經營的命脈,尤其對公司管理力、領導力、策略力的發展,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管理力:管理授權的基礎

有些公司的高階主管害怕授權,擔心部屬不能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總是認為部屬的考量不夠周延。這種多疑現象往往是因為公司內部沒有一致的決策原則。其實,價值觀就是公司內部價值認定的標準,也是決策的準則與依據。它應該被明確的定義與規範,以形成主管們的授權基礎。

 

公司內若有清楚且明白制定的決策依據,引導全員依有「價值」地角度思考,就能縮小決策的個別差異。如此一來,主管自然敢於授權,讓部屬擔當重任,真正發揮管理群策群力的精神。

 

領導力:人才培養的標準

企業主常抱怨公司內部人才匱乏或是員工不堪用。但細究其因,企業主也未必能明確指出究竟需要何種人才,甚至對這些人才應具備的的特質或行為模式都說不出個清晰的輪廓。企業主理想中的完美員工不一定是適合該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員工,這樣的認知落差下,伯樂與千里馬當然無法相遇了。

 

企業價值觀的第二個功能,即在於透過完整的分析與討論,明確定義未來有潛力員工該有的行為模式與特質。準此定義,人才的招徠與發展皆有明確依循,教育訓練的內容亦能與公司未來發展作結合,甚至可透過職能的評估,設計各種輪調或行動學習,以形塑員工的行為模式。

 

策略力:策略發展的實踐

當公司的經營模式不同時,即需要不同的價值觀來支持。例如:講究技術發展的公司,創新當然是重要的元素;但在服務業的經營中,最多只能強調有紀律的創新,否則服務就很難標準化、一致化。為此,公司一定要根據自身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經營挑戰,明確定義適切的價值觀,以引導員工行為,真正落實競爭優勢與經營模式的發展。

 

除了上述的效益外,價值觀的創造過程能強化公司的凝聚力。若公司可以集合員工,共同討論與激盪價值觀的內涵,有助於公司將價值觀落實在人才的選訓用留管理上,讓價值觀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不再只是宣傳口號,而是公司管理與決策的依據。

 

企業價值觀就是企業的信仰。當員工清楚知道企業的理念所在、價值依歸,他的行動、思考都將與企業價值一致,這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副教授)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P早餐會論壇,刊在天下雜誌496期/2012年

時間:2012年4月11日

 

時間 議程 內容規劃 / 講者
07:30-08:00 報到進場
08:00-08:30 致歡迎辭 SAP 總經理及貴賓
08:30-08:50 從生產優勢到管理優勢 
台灣企業克服不景氣的機會
邱奕嘉,政治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08:50-09:30 借鏡中國經驗--成長型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顧憶華,曼都國際事業總經理  
09:30-10:05 西進中國投資佈署與資本計畫 李漢麟,SAP亞太區私募股權 總經理
10:05-10:30 Q&A 互動交流


 

sap

 

 

sap2   

 

sap3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期(2012年5月號)的經理人月刊中,發表了一篇專家點評,主要是談到與顧客共創的概念


manager  

manager2  

 

manager3

 

 

★作者

採訪‧撰文‧編輯 / 劉揚銘  攝影 / 賀大新

 

★內文

「顧客到底想要什麼?」無論身處哪個產業,沒有經理人不想解答這個問題。

現在全球最紅的公司叫蘋果(Apple),從iPod、iPhone到iPad,蘋果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就創造一個新市場。如果比較iPhone、iPad和對手如HTC、三星、華碩等Android陣營的產品,都會發現,蘋果的硬體規格不如人(意味著更低的製造成本),卻能賣得比較貴(賺更多)。蘋果掌握顧客需求、創造熱銷產品的能力,是它賺得比美國政府還多的原因。

 

然而,像賈伯斯(Steve Jobs)這樣了解顧客的先知很少,企業想要解答「顧客到底要什麼?」的難題,可以試著把研發、創新流程外包給消費大眾,運用群眾智慧來解決。

在談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之前,你可能會質疑,就算知道顧客要什麼,如果技術做不出來也是空談。不過,政大智財所副教授邱奕嘉提醒,企業研發其實更像是「如果我知道要做什麼,RD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最困擾研發人員的,通常有三個問題:第一,不知道要做什麼;第二,時間不夠;第三,資源不足。假設我們已經知道什麼產品會大賣,如果資源不夠,企業可以借錢融資(預期會回收),金錢又可以解決時間的問題,所以「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是創新者最困擾的事。就像iPhone用到的技術(觸控等)中,Nokia已經擁有80%,但就是做不出一支iPhone。

 

把創新外包,就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

怎麼群眾外包來掌握顧客需求?舉例來說,美國有家賣T恤的公司叫Threadless,它沒有研發部、沒有行銷部、甚至沒有生產工廠。它的商業模式是邀請有興趣設計T恤的人,把作品貼在Threadless網站上,然後由使用者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然後才生產。Threadless每星期約接到1000款設計,由60萬社群會員投票,再從票數最高的100件中挑出9件生產上市。它每款T恤都賣得精光,因為在生產T恤之前,公司早就對消費者的需求瞭若指掌。

這種商業模式,讓企業在成本面,可以有效減輕企業研發和生產的不確定性,降低成本;在銷售面,這代表在生產前就有許多「被俘虜的顧客」(那些投票的群眾)願意購買,可以提高公司的收入。此外,這些未來消費者(或至少是潛在消費者)的投票或競標資訊,比傳統的市場研究更準確,可以有效提升產品策略的延展性──也別忘了,就算只生產票選前三名的T恤,Threadless也還擁有4~10名或更多的資訊,可以思考「為這群顧客開發什麼產品」。

台灣也開始有公司採用類似的商業模式,例如pinkoi.com是與設計師合作,上面有1萬5000多種設計師的產品,設計師可以把他的原創商品放在網站上,確認有顧客要訂購、有需求之後再生產,而其中銷售的金額有一定比例回饋給設計師。lazorza.com也是走「設計→社群評比→商品化」的路線,而「sofu」和「101原創T恤」,則是與Threadless類似的T恤社群。

過去,企業自己研究顧客想要什麼,負責製造與銷售,顧客只能被動地選擇與消費,這樣的單向關係已經被打破。普哈拉(C.K. Prahalad)在《消費者王朝》就認為,消費者社群的力量開始增強,企業不可忽視(你大概相信網友對產品的評價甚於公司廣告);《維基經濟學》也在探討因為網路迅速結合的消費者力量,對舊式的企業組織有什麼影響。

從策略面來看,群眾外包讓企業對市場的掌握度更高,可同時降低成本、提升收入。但邱奕嘉也指出,若進到組織面,例如企業流程應該怎麼調整,來做到群眾外包?是否成立一個新單位,還是有其他方法?有沒有哪些步驟可以參考?這些更細部的問題,各種產業案例的差異性還很大,在目前研究中,比較少有一般化的做法可以參考。

 

思維更開放,向供應商、對手找智慧

邱奕嘉認為,群眾外包對企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如何選擇一種更開放的經營思維,來克服「非我發明」症候群──傳統企業只願意採用自行研發的技術,忽略了在企業之外,還有更多有價值的創意與技術可供應用。如果企業能向外部的顧客尋求智慧,同樣地,也應該能向供應商、協力廠商,甚至競爭對手尋求創新的可能,這也是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

聯發科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邱奕嘉解釋,2008年山寨風潮時,聯發科其實不僅提供IC晶片,甚至是軟體設計與開發等,只要山寨廠把硬體搞好,聯發科可以賣total solution給他們。比方當時有山寨廠看到「許多農夫因為手機音量太小,無法一邊種田一邊講電話」的需求,聯發科就提供音量特大的「轟天雷」給它,甚至還有許多特殊需求的手機。

聯發科雖然不直接接觸手機end user,但等於是「把創新外包」給山寨廠商,不斷接收山寨廠的市場需求來改進軟體技術,有時還可以反過來賣各種功能模組給山寨廠,甚至把深圳山寨廠的創意拿到不同市場去賣……。等於藉由了解顧客需求的能力,經營一整個「山寨生態系」。

當企業能夠打破「非我發明」症候群,敢於把創新、創意「外包」給顧客、供應商、甚至競爭對手,接下來更值得思考的,也許是如何透過這樣的商業模式,將本身變成一個平台,創造出新的產業生態系,並且確立公司在生態系中的樞紐定位。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mmoncommon2           

天下雜誌新聲代專欄/494期

有效管理  讓綜效看得見

 

文/邱奕嘉博士

學術界流傳一段很有趣的描述:很多人都說世界上有鬼,但真正看過鬼的人可能少之又少;而綜效就跟鬼一樣,大家都說組織合併會帶來綜效,最後真正產生綜效的組織卻不多!

 

綜效是要透過管理來的!!

 

其實綜效並非真如鬼魅般地只能聽聞不可明見,只能巧遇不可追求,它必須透過「管理」才會產生。僅僅是把兩個單位放在一起,就期待它自然發生無異於痴人說夢。良好的綜效管理至少包含兩件基本管理工作:減少新增的溝通成本、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減少新增的溝通成本

許多主事者只著眼於組織合併的預期效益,卻疏於盤算合併後可能新增的溝通成本。這些溝通成本必須在合併前就事先管理,避免因合併所省下的成本,被這些新增成本抵消,造成綜效結果不彰。最常見的情況是:企業興致勃勃地成立中央研發單位,將原本散在各事業群的研發工作集中管理,期望取得研發的綜效。雖然集中管理減少了不必要的費用,帶來「靜態的綜效」;但工程師卻必須從原本事業部內的溝通模式,轉變成跨組織的溝通。這種跨組織的溝通不若部門內溝通容易,溝通的對口、規範、決策權責等等都相對模糊,不僅工程師不知所措,整個組織運作也會亂象叢生。因此,若沒有經過事前的流程規劃、角色任務釐清,以及確立跨部門溝通運作的機制,貿然進行合併,往往是災難一場。

 

創造附加價值

綜效管理的第二項重點是創造合併的互補價值。這種價值倍增的管理重心,在於就合併單位的策略與資源作有效的評估,並「積極管理」雙方的互補性,創造新的資源使用方式,以強化或改變既有的核心能耐結構,

若經營者在合併前,並未思索新的資源使用方式與新的核心能耐,僅是單純的1加1合併,當然不會有太多的綜效發生。許多大學的合併即是如此,整併系所及行政單位之前,未暇積極思考雙方資源的互補性與核心能耐的塑造,當然不會有太多新的附加價值產生,綜效也不如預期。

新的資源使用方式,代表著新的權力運作模式,如何讓既有資源擁有者放棄己身利益,接受新的權力分配結構,往往是價值創造最大的瓶頸,也是經營者最需要費心之處。

 

從「靜態綜效」到「動態綜效」

多數經理人在看待組織合併或是探討綜效時,往往側重成本的減少(靜態綜效),忽略了價值創造的效用(動態綜效)。其實,綜效的最大意義不僅止於成本減少,而是在創造價值。所以,與其說透過合併減少費用以創造綜效,倒不如說是透過合併改變核心能耐結構以創造動態綜效,進而提升價值,這才是綜效管理的精髓所在。看清這點,才不會老是認為綜效是「鬼」。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副教授)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下494封面    

天下雜誌/第494期/2012年

 

4大改變,宏達電拼突圍

 

在台灣企業歷史裡,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像股王宏達電這樣高潮迭起。五年營收成長三.四倍,股價三度攻頂登上股王,也三度被看衰。

二○一一年,對於宏達電與執行長周永明而言,同時是士氣最高昂、挑戰最艱鉅的一年。

去年,宏達電以三八八億美元的市值,超越全球手機龍頭諾基亞。宏達電趁勝追擊,第三季在北美市場超越蘋果,榮登北美智慧型手機龍頭,更是台灣企業第一次擠進全球百大品牌行列。

第一名寶座還沒坐熱,宏達電馬上就被蘋果與三星追趕過去;接連的專利權訴訟,更讓宏達電去年第四季的營收,破天荒調降財務目標,引起市場譁然。

雖然宏達電去年創下EPS七二.七三元的歷史新高,再度躍居台股獲利王。但過去十二個月內,宏達電的股價卻從高點一三○○元腰斬,而蘋果卻大漲七七%、三星漲四四%。

「宏達電不是變差,而是不像過去這樣『威』了,」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何泰慶分析,宏達電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凸顯自己的價值。

 

經歷兩季營運低潮

台灣民眾對於HTC品牌,有著濃厚的民族感情與高度期待。拓墣產業研究所今年更預估,HTC可以在全球排名坐五望四。即使諾基亞和黑莓機的全球市佔率繼續下降,HTC仍然成長。

但挑戰仍大,須步步為營。「宏達電從一開始,就在打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對手都是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企業巨人,」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強調,台灣市場小,沒有主場優勢,必須在劣勢的客場下打仗,是宏達電的宿命。


「宏達電必須要在策略創新上,殺出一條路來,」政大智財所副教授邱奕嘉點出宏達電的經營困境:硬體研發的領先優勢,與電信營運商的合作關係,逐漸被對手攻破。


最近兩年,韓國三星傾全集團資源,垂直整合面板與半導體,彈援三星手機,自身就掌握四成成本;而宏達電的重要零組件,幾乎都是外購而來,在成本控制上,就難敵三星。

「宏達電雖然輸掉去年第四季的一場戰役,但基底還在,只要做對的決策,非常有競爭力,」高通通訊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張力行觀察。

歷經兩季的營運低潮期,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要如何扭轉頹勢?逆轉勝的關鍵在四大策略改變上。

 

改變一:產品線簡化、聚焦

二○一一年,宏達電跟三星大打機海戰術,光是在台灣就推出十四款以上的手機。「產品命名太亂,消費者搞不清楚產品定位,」一位手機代工廠總經理表示。

有一次他看到宏達電的台北市公車廣告,上面放滿了四、五台手機,「你卻不記得到底他是賣哪一款手機。」

「毛利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產品要賣得夠久,」震旦通信總經理廖慶章,點出機海戰略的最大問題點,每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太短。

原本宏達電的品牌定位與價格,都保持在中高階市場,但去年的機海大戰,「帶頭下殺,這是很自殺式的競爭策略,」一位觸控面板供應商總經理直言,台商最厲害的就是殺價格,搶奪大眾市場,但價格一往下走,就很難拉回來。

操作機海戰術,對於宏達電最傷的是品牌與毛利率。「宏達電沒有大量零組件採購優勢,相同市場定位的手機,就比三星採購成本高了一○%以上,」拓墣研究員何泰慶剖析。

所幸,宏達電快速地調整經營策略,聚焦與簡化產品線。「去年中,我們開始調整,現在已經把產品與品牌定位下來,這是第一次整合全球行銷資源,」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坦言。

調整定位 改走精品路線

今年,宏達電的品牌策略改走精品路線。「HTC One代表當下最高階的機種,讓所有消費者很清楚知道,這是最好的手機,」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說。

時序回到今年一月份,位在新店寶強路的宏達電大樓,有一間會議室門口,貼住一張「WAR ROOM」白紙,員工經過都刻意壓低音量。

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已經在這一個小會議室「閉關」超過一個月,桌上擺放著幾台準備上市的HTC One系列手機。周永明站在桌邊,迅速測試各項功能,圍繞在他身旁的主管們屏息以待,鴉雀無聲。

「Damn good!」周永明突然拍了桌子,「但這個地方還是跑得不順,要修改一下,」話一講完,副總們連忙打電話給桃園龜山研發團隊,馬上調整設計。

二月二十六日深夜,巴塞隆納的宏達電HTC One全球發表會,湧入超過六百位的各國媒體,周永明興奮地介紹HTC One三款新手機,「我們要跟相機廠say sorry,我們發動相機革命,」酷炫的拍照功能,引起注目。

宏達電發表HTC One手機的隔天,一群三星的人員就跑到宏達電的展場裡,拍攝把玩HTC手機。

「不到一天的時間,完整的敵情報告,就在韓國總部裡進行分析,」一位外商通訊公司總經理透露,三星低估了宏達電的研發實力,「沒想到Peter(周永明英文名)會主打照相與影音功能。」

簡化與重新定位,不再盲目亂推出手機,成為去年底宏達電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

宏達電簡化產品線,直接把HTC One系列分為X、S、V(編按:按照售價與產品規格排列),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品牌認知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零組件採購成本的大幅降低。

除了產品策略的改變之外,品牌通路經營的擴張,更是宏達電在中國等新興市場,默默進行的大改造工程,光是中國就有近兩千個通路門市。

「open channel才是品牌體驗的真實展現,有助於宏達電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凱基證券研究部資深經理柯良蔚觀察。

 

改變二:併購「商業生態系統」

去年,宏達電斥資超過二三○億元,併購及入股九家企業,平均不到一個半月,就併購一家公司。

面對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手機市場已經沒有硬體的差異化。「宏達電要極大化公司的價值,差異化必須要靠建立手機應用服務的平台,」柯良蔚指出玩「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新趨勢。

外人看不透宏達電的併購策略,但仔細分析,透露出周永明的策略地圖,不斷補強「聽(音樂)、玩(遊戲)、雲端應用」消費者體驗的版圖,同時也強化手機專利權的防禦能力。

從競爭策略來分析,「宏達電很清楚知道,前瞻技術與硬體採購成本不如三星,只能強化手機功能的創新,」宏達電主管直言,除非去併購周邊服務廠商,例如,音樂與數位內容的廠商,才能提升競爭優勢。

「其實我們也在學習,我們也從這些過程裡面,去學習如何創造出價值,」周永明剖析,例如HTC One的音效,就與併購進來的高檔耳機廠Beats整合。

但一位手機代工廠總經理擔憂著說。「買這樣多公司,究竟宏達電有沒有能力整合?」

除了併購的整合能力之外,橫跨在宏達電前面的,是一道管理障礙,經營全球品牌的營運控管能力,需要精進。否則辛苦賺來的錢,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宏達電稅後淨利率,即從○七年的二四.四%,跌到一○年的一四.二%,營運出現警訊。

「宏達電全球運籌能力必須改善,採購訂單預估很不準確,有時候差到五、六倍,」供應商質疑,宏達電成長太快,組織運作跟不上企業的成長速度。

宏達電採購計劃的預估不準確,也讓供應商苦不堪言,無法精準備料。「你要有產品差異化,必須要包下產能,否則幾次的採購計劃大調整,供應商的互信沒了,直接就把成本轉嫁到宏達電身上,」一位供應商副總經理抱怨。

「成長太快了,我們還沒有一張完整的組織表,」一位宏達電主管透露。

「當企業還在高速成長時,組織運作的問題還可以掩飾掉。去年第四季時營運規模變大,但成長趨緩時,所有管理上的問題都會被放大,」這一位供應商副總觀察,除了重金禮聘老外主管以外,更要從最基礎的經營決策品質著手改善。

 

改變三:滿足使用者感官的「體驗」

十五年來,宏達電靠著PDA與智慧手機起家。智慧型手機的單一產品線,讓宏達電更容易聚焦,但也易遭到其他對手的入侵。

二○一二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衝破六億台,背後代表著,智慧型手機要從好玩好用,走向生活化。

在今年的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宏達電展現出擴展產品線的企圖心,推出連結家庭電視娛樂及汽車音響的周邊產品。

「我們希望宏達電不是一家手機與硬體的公司,而是要把你的全部生活體驗,都連結在一起,」周永明指出,使用者體驗將是未來智慧型手機決勝點。

為了營造消費者全方位的使用體驗,宏達電愈來愈重視與消費者接觸的任何一個細節,就連新手機的螢幕保護膜都看得到印上「I'm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 for」不斷與消費者建立關係。

「這是宏達電成立以來,第一次很完整的呈現出消費者的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做一個產品,而是整體規劃,」周永明說。

HTC手機強調音質,但汽車上,消費者不可能一直帶著Beats耳機,「HTC要去填滿這個使用者體驗的大洞,」王景弘強調,手機拍得好照片,也要透過電視來分享。

宏達電產品的價值創造策略,往手機的生活化應用,在結合上與電視、汽車的串連。

宏達電與裕隆汽車從LUXGEN開始的技術合作,也有利於宏達電了解汽車電子所提供的消費者體驗。 

「HTC的創新,很有機會滿足首購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拓墣研究員何泰慶觀察。

 

改變四:深化供應鏈合作關係

宏達電既沒有像三星的零組件供應鏈高度垂直整合,掌握超過四成的製造成本;也缺乏中國華為及中興挾中低價智慧型手機,搭配電信設備銷售的競爭優勢。

三星在面板與半導體的垂直整合優勢,除了成本更低之外,「最先進的技術,三星比我們更早看到,」這一位宏達電主管坦言,「我們很認命,拚廣告行銷資源比不上三星。唯一的路就是要把產品做好,才有機會透過消費者的口碑行銷,擴大品牌市佔率。」

「HTC就是典型的台灣公司,我們不可能超級強大,所以我們要小而美,」周永明堅定地說。

「宏達電聚焦中高階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體驗,拚差異化,不盲目拚量,」宏達電北亞區總經理董俊良指出。

加速軟硬體整合的研發速度,加深與供應鏈的合作關係,是宏達電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成敗關鍵。

例如HTC One主打照相功能,快速對焦、連拍以及錄影中拍照的功能,就是切中消費者尚未滿足的需求。

宏達電擁有一年近五千萬台智慧型手機的出貨 量,「有機會扮演台灣智慧型手機供應鏈的領頭羊,就像是日本豐田汽車與供應鏈廠商的『共榮』關係,」宏達電主管說,宏達電與供應商,聚焦在螢幕顯示與機殼外觀的協同設計。

「加強與零組件供應商合作,成為宏達電突圍的重要策略,」一位友達光電主管直言,友達已經逐漸與宏達電進行緊密的AMOLED顯示技術的合作。

宏達電面對的發展瓶頸,也正是大多數台灣企業,從代工跨進自有品牌經營,從單一產品線與特定商業模式,遭到世界級對手拆招識破,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雖然外界普遍不看好宏達電的未來發展,但不可諱言的是,周永明這一群平凡的台灣工程師們,面對三星這些巨無霸企業,毫無懼色,沒有龐大本國市場的主場優勢,卻在世界上打出一場場精彩的客場戰爭。

一家企業是否成為傳奇,必須經歷過幾個寒暑的考驗。宏達電正在這關口上。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期天下有一個專訪,提到企業大學的建構,應揚棄傳統以提供硬體、外聘講師的作法,轉而思考如何與策略結合,客制化人才發展,從傳統的教育訓練,到真正的人才發展,邁向企業大學3.0。(見最後一張圖)

 

2

3

4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聲代_2012_01.jpg

天下雜誌新聲代專欄/2012年490期

 

訂做一個商業腦

 

文/邱奕嘉博士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生意子難生。」意指要養出一個有生意頭腦的小孩機率不高,得視天意而定;有天生商人之譽的猶太民族則是把理財的概念充分融入於教養中,從小鍛鍊商人腦。到底「生意頭腦」是什麼?是得自於先天條件還是後天培養而成?

 如果把「生意頭腦」解剖開來,它應該包含兩種功能:商機觸聞、競爭態勢的掌握。

 商機觸聞力

商機的觸聞有賴領導者如獵狗般的嗅覺,能觸探、嗅聞出各種事物內含的機會。例如: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台灣民眾改變生活型態,開始重視休閒旅遊,許多業者以民宿或餐飲搶搭這股熱潮,以特色建築、主題式的餐點或高品質的服務來吸引客人。在這股風潮中,薰衣草森林的創辦人卻能察覺客人的內在需求與精神渴望--他們要的是親臨現場後的感動,因此乃以「幸福感覺」為題材,營造出不一樣的用餐氛圍;而特有的紫色裝潢,也滿足許多少女追求浪漫的心。這種比常人更細膩的觸聞力、更深入的感受力,在百花齊放中找到直探人心需求的商機,創造出差異化之經營特色的能力,正是生意頭腦的第一項特質。

 

全覽競爭態勢

發現商機後,還必須確保能實現商機。這部份除了靠執行力與資源槓桿外,更重要的是全面掌握競爭態勢。依筆者教學及與實務界人士接觸的經驗,許多高階經理人知己不知彼,對競爭者的認知普遍不足,甚至不知競爭者為何。例如:當7-11開始佔據大小街頭後,許多企業主才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被取代了。

而有些企業主雖然知曉競爭者是誰,卻無法掌握彼此間的動態關係。Apple能成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霸主,關鍵之一就是它巧妙掌握不同廠商間的競合關係,例如它對宏達電提出訴訟卻不會完全置之於死地,藉由保留宏達電來牽制其他Android平台的競爭者。另一方面,它也必須與三星維持特殊的關係:一方面大興訴訟(競爭),另一方但也必須要確保關鍵零組件的產能(合作)。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掌握,在不同競爭者間的平衡程度是不同的,收放之間,在在考驗企業主的經營智慧。因此,能洞悉競爭者在那裡,又能針對不同競爭者研擬出一套適切的動態競合關係,正是生意頭腦的第二元素。

 

生意頭腦可否培養?

有些人認為生意頭腦是天生的。但筆者站在管理教育工作者的立場,透過分析不同的個案,佐以教學實驗,後天還是有很大的培養機會。經理人應該開始積極鍛鍊自己的生意腦,訓練自己從不相關的事物中,歸納出系統性的事理,藉以培養靈敏且非凡的觸聞力;並著手分析相關與潛在的競爭者,模擬各種可能的動態演變態勢,以掌握競爭態勢。只要有意識的觀察與分析,有計畫的鍛鍊與學習,人人都可以有一顆生意腦。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專任副教授)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se.jpg  


哈佛個案教學在台引進多年,透過不同社群的推廣活動,已逐漸在各校的MBA/EMBA教學中普及開來,而本土

企業個案的開發,也已累積了不少的數量。但是,完整哈佛式個案的長度,常需教師與學生相當長時間的準

備,方能產生有效的討論與學習。因此,哈佛商業評論(HBR)裡的虛擬短個案,不失為一種可行有效的教學

替代方案。

不同於完整長個案,HBR短個案係以決策議題為軸心,透過虛擬但逼真的組織情境,呈現決策者所需面對的兩

難因素。由於是4-5頁的短個案,學習者可於較短時間內閱讀完畢而參與討論;教學者則可因較簡單的組織

系絡,而直接聚焦於決策議題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由於是虛擬個案,個案作者可以不必取得任何公司的授權。

然而,短個案的教學經驗與寫作技巧,迥異於一般哈佛式的長個案。為協助國內有志於深耕個案教學的老師

們,瞭解並熟悉短個案的教學與寫作,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特與臺大管理學院合作,邀請三位曾在本刊

發表短個案的作者,分享他們的教與學經驗,希望能夠對於短個案的擴散與發展有所助益。

 

    本次活動在台北(2/16), 台中(2/17)各有一場每場限額40

詳情請參閱網址:  http://www.hbrtaiwan.com/event/sell_201202case/index.html

 

   現職教師報名僅酌收講義及當天活動工本費:1000,  歡迎有興趣使用HBR個案教學及撰寫HBR 個案的

老師共同參與加入HBR短個案的社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