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eg

練的是肌力,強的是心志

/邱奕嘉博士

在所有運動中,中長跑可能是最無聊的活動之一,尤其是馬拉松。它不像球類運動,必須透過團隊互動來達成;從事中長跑的選手,全程幾乎是獨自進行,只能藉由不間斷地內心對話,渡過漫長與艱辛的過程,即使偶爾旁邊會有隨行者,可以互相打氣,甚至交流對話,但只要速度拉到一定程度,大家心餘力絀,也無法長時間交談。因此,缺乏新鮮感與刺激性的中長跑,是一項考驗跑者心理素質的活動;無論颳風下雨、豔陽高照,都能夠準時在這跑道上出現的身影,都是非凡的毅力與強大的心理素質累積而成的。

本書作者黃崇華先生從事長跑運動30多年,體育選手出身的他,曾代表台灣征戰國內、外大小賽事,也曾經歷運動傷害而使運動生涯出現瓶頸、一度中斷,但他仍然有夢,仍然不肯輕言放棄,在低潮中琢磨出自己的路,屢獲佳績,再創高峰;選手退役之後,他從事金融業相關工作,卻仍維持跑步習慣,並且以業餘教練身份,指導不少跑團與選手,轉換身份、帶出心得之後,他更成為全職的專業教練,跑馬界頂頂有名的「三重箭歇團」,以及每週人數爆表的「無極限跑團」,都是在他的指導下成立。而他最有名的「一對一客制化訓練」,能針對受訓者的特性,從訓練內容、跑姿、甚至營養與作息,進行客制化調校,許多團員與受訓者在他的指導下,有的是潛能大爆發,有的是砍掉重練,頻頻創造個人最佳紀錄,在各個賽事中屢獲佳績。

黃崇華教練目前是政大戈壁挑戰隊的教練,協助政大EMBA訓練隊員,發揮個人優勢,提升整體戰力。參與戈壁挑戰隊的隊員,都是商界各領域的菁英與領袖,但絕大部份都是素人,許多人忙於工作,甚至幾十年沒有運動習慣,更遑論跑步,但在黃教練客制化、專業化的指導下,大家不僅愛上跑步,也都能在幾個月內進步神速,看見一個健步如飛、活力滿檔的自己。

這本書主要是從黃教練的視角,述說他的跑步之路與所見所聞。全書各章分別說明他如何接觸跑步,並且如何展開自虐訓練,到最後接受專業培養而成為選手,並征戰國內外大小賽事。透過書中的文字,讀者能夠了解一個選手的養成過程,也可以透過作者的視角,一覽當年國內外各經典賽事的精采過程,而其中娓娓道來當年的知名選手如何克服萬難,突破障礙以創造佳績,更是讓人看了熱血沸騰。

初看,這像是一本自傳式的書籍,訴說一個選手的養成。但在這些動人故事背後,其實是在說明心理素質的建構與強化過程。它有著「破壞—建構—重生」的路徑。訓練的過程一定滿佈荊棘與砂礫,賽事的結果也常常是起起伏伏、冷暖自知,此時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破壞,許多人可能就此被擊倒而出局,能夠正視前方、坦然面對的人,就能進入重新建構階段,接受各種改變與挑戰,而最後能夠堅持到底,就能愉悅地接受重生。這本書從不同事例與角度,說明心理素質如何透過此路徑,不斷被厚實與強化。

心理素質的建立不僅是運動成功的關鍵,也是各項事業與工作發展的關鍵因素。有趣的是,職場發展與運動所需的心理素質,其實是大同小異,也都會經歷破壞、建構、重生的路徑。也因此,有很多的調查顯示,許多成功的商業領袖與菁英也都有從事運動的習慣,商場與運動場其實一同演繹著這個不變的法則。

既然這條「破壞—建構—重生」之路如此辛苦,那支撐眾人在這條重生之路前進的動力為何?從黃教練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發現,「熱情」是支撐這條路徑最重要的因素。每個人先天條件不同,行走在這條強化之路有快有慢,但缺乏強大的熱情作為燃料,即便先天條件再怎麼優秀,也有可能被擊倒而黯然離開。

或許你並不是運動愛好者,書中的故事看似對你意義不大。但若從心理素質建構的角度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一本非常好的參考書籍。黃教練以教練的角度,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眾人演示心理素質的建構。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找到熱情的出口,找到揮灑生命的舞台,你可以比你所想像的更巨大、更亮眼、更動人。日升月恆,每天準時在訓練場上跑著的你,你以為你練的是肌力,其實真正變得更強的是心志。

(作者現為政大科智所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DBA學生合寫了一篇訂閱制的文章,希望提供讀者對訂閱制有新的認知。全文聯結如下: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909.html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W0737.jpg

《平台策略推薦序》

 

平台經濟下之動態能力

 

/邱奕嘉博士

21世紀的通勤族,不再是閉目養神或埋首閱讀;21世紀的餐桌風景,也不再是閒話家常或情感熱絡。人人都變成低頭族,專注守護著一方螢幕,那是個人通往世界的主要窗口。實體店面一間一間萎縮,取而代之的是線上比價與下單;紙本書籍銷售量下滑,文字的傳播並不附帶紙質觸感,滑閱取代了翻頁。新興科技改變了消費樣態,更根本地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模式。讓企業從傳統線型運作,變成串聯雙邊或多邊的平台運作模式。

平台運作模式讓過去不可能串接的企業個體,透過科技運用而能夠在一個平台共同運作,並因此衍生出各種新興的商業模式。例如:在傳統時代,要客製化硬體,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身為硬體製造商的蘋果,可以把為數眾多的軟體商,聚集在App Store上,讓每位消費者手中的iphone看似同一個硬體,但因為下載了不同的App,每個手機都成為獨一無二的「硬體」。線上的亞馬遜、淘寶,更把為數眾多的商店,聚集在線上平台上,達到無界零售的境地,顛覆了傳統零售業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些都只是新興科技改變商業世界的一隅。

傳統企業競合的關係,也因為新興科技的運用而有不同的發展。在傳統的企業經營策略思維中,「競爭」是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即使所謂的「競合」或「合作」,也是為了競爭。但在平台的經營中,不同企業個體在同一平台或生態系運作,他們必須思考如何善用彼此、借力使力,來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例如:淘寶上的賣家必須善用淘寶上的工具,挖空心思來吸引用戶目光,而淘寶也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賣家的需求。即使不同賣家間,看似競爭對手,但其實卻是彼此追求共榮。試想若某一賣家因創新商品而吸引人潮,這種集客力也會回饋到其他商家,其他商家也必須絞盡腦汁,把握機會善用這股人潮。這也正是為何許多小型商家會捨棄自己架設網站,而選擇直接在淘寶販售的行銷模式。

然而,平台模式令人深畏的莫過於網路外部性,所形成的大者恆大的效應。這種效應來自於用戶的購買意願深受使用者人數多寡影響,而非單純的產品服務本質,使得傳統蹲馬步、練基本功的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以騰訊公司為例,它於1998年創立,二十年的光景裡,已成為中國影響力最深的平台企業之一,最知名的產品—微信,它的月活躍帳戶數超過10億,依附於微信上的微信支付成為騰訊最知名的支付工具之一。騰訊的遊戲業務乘著高速增長,穩定作為中國遊戲龍頭。在微信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公司發展類似工具,例如:中國電信的易信、阿里巴巴的來往等。平心而論,其產品功能並不亞於微信,但最終仍然無法與微信所建立的網路外部性抗衡。

尤其從平台邁向生態系經營的廠商,擁有多元產品服務與用戶群。這樣多元組成,已經很難被定義是屬於哪個產業或哪個類型的公司。而且只要有新的用戶群加入,或透過借風使力、順水推舟鏈結其他廠商,它即可以迅速進入新的細分市場,並透過平台覆蓋(Platform Envelopment)策略,對既有競爭對手造成嚴重威脅與挑戰。今日的騰訊正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早已不只是單純的單一平台,而是透過各事業群不斷進行覆蓋競爭與大量策略投資,形塑出一套完整的多元生態系,騰訊音樂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線上音樂服務生態系就是一證。

傳統企業或許可以輕率地漠視新興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必須確保你的競爭對手,不會率先採用平台模式以形成大者恆大效應,席捲所處產業。因為你不成長,你的競爭對手會成長。而且最麻煩的是,在平台世界中,企業的產業範疇很難定義,故你永遠不知你的競爭對手是誰,它會從哪裡出現。沒有人會事先想到臉書「社交」平台,會影響到「廣告」業的發展。

事實上,平台商業模式形成已久,早期的市集甚至黃頁電話簿都是某種平台的觀念運用。大約在2000年初期左右,這樣的發展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新興科技發展快速,平台商業模式也不斷演進。本書的三位作者分別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英國薩里大學和哈佛商學院,長期研究新興科技與平台策略。這本書彙集了三位學者近幾年研究的菁華,深入介紹平台商業模式的內涵與特性之外,更介紹平台策略最新的發展。對於想要了解平台策略的讀者而言,本書絕對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紹平台思維與內涵,深入介紹平台類型:創新型、交易型、混合型,並透過豐富的案例比較三種差異。第二章則是探討平台的市場特性,尤其是網路外部性議題,除了詳盡介紹網路外部性,更點出企業不能只靠網路外部性,必須要同步考量其他市場因素:包含了用戶的多歸屬(Multi-Homing)、差異化和利基市場、進入障礙等。若只是一味追求網路外部性,而忽略了上述三項因素,大者不一定恆大,後發還是可以先至。本章的最後,更進一步探討數位技術對上述因素的影響及衝擊。第三章則從商業模式設計的角度,探討不同的平台類型該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建立起平台事業。本章針對每一個步驟,皆透過案例公司的說明,由淺入深地分析每一階段建立時的關鍵事項,可以提供企業主重要的指南。第四章可說是本書的精華,作者針對失敗的平台企業,歸納出四個主要的失敗原因及誤區,包含了:定價或補貼不當,以致於無法發揮網路外部性;沒有與平台用戶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沒有密切留意競爭對手,以致錯失先機;沒有可行的策略就貿然進入市場。這些失敗的案例與啟示,絕對是管理者與企業家重要學習的參考。第五章則是探討企業在執行平台策略時,究竟該自行建立?購買抑或是加入現有的平台?透過豐富的案例,作者介紹三種模式的差異,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公司,提出具體發展建議。第六、七章,則是將視角拉到總體(Macro)的層次,分別介紹平台治理的問題,尤其當大者恆大時,所產生的反托拉斯、隱私與公正性等議題。而第七章的最後,則探索下一代新興科技,例如:量子電腦、基因編輯等,對企業經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

本書的撰寫風格非常親民與務實,迥異於傳統管理書籍之生硬艱澀語法,其引用大量豐富的案例,陳述複雜的理論,讓讀者可以從案例的演示中,體會平台策略的內涵,並透過成功及失敗的案例的發展,進行典範學習。值得一題的是,本書在每一個章節後面,節錄了「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讓讀者可以更精準掌握每章重點,尤其相關內容是從實務界觀點切入,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更有醍醐灌頂之效。

在數位經濟時代,企業不應單純的把自己視某產業的一部份,而是用商業生態系統觀點進行策略分析,並試圖與生態系的不同廠商進行互相合作,去創造和維持市場優勢。而任一項新的技術發生,都會對生態系間的合作關係,產生量變或質變。因此,在詭譎多變的競局中,每位企業主都必須重新扮演創業家的角色(Entrepreneurial Role),精準掌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洞悉(Sense)潛在機會,並能透過商業模式設計與資源投入,掌握(Seize)市場機會;企業經營者更必須透過組織與文化的重塑(Transform),以落實獲利的基礎。透過洞悉、掌握、重塑建立平台經濟下的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了解平台商業模式,絕對是企業致勝的第一步。

 

(作者現為政大商學院副院長)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首歌2小時滾4千萬,騰訊音樂怎麼玩出來的?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7000420

 

掃描 43.jpeg

掃描 42.jpeg

掃描 41.jpeg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經濟24講之第九講》種子用戶與消費大戶是不同的…新經濟時代需要挖掘的是種子用戶…
 
抓緊高消費大戶,為何是落伍的會員管理? - 精選文章 - 商業周刊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經濟24講之8》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社交平台興起。究竟社交平台的關鍵為何?看抖音如何興起。全文見以下聯結: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經濟24講之7》藉由科技之助,平台國際化看似簡單,但依然有其挑戰。甜甜圈如何翻轉?請見下文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型全通路時代26個獲利模式》推薦序

更接地氣,

典範企業個案的實務觀點

文/邱奕嘉博士

   「零售業」一個看似簡單的產業,這幾年卻深受新興科技,以及消費者生活型態轉變的影響,不斷地在經營模式進行創新與突圍。「轉型」與「創新」成為零售業經營最常見的頭痛關鍵字。

而街頭巷尾廣佈的便利商店,是最具台灣特色的零售業。幾乎所有外國人來台灣,都對其密集度、產品多元的便利度,以及具有人情味的服務溫度,感到驚訝與讚賞。但也因為其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受到科技以及市場改變的衝擊也最大。

以規模來說,全家便利商店並非是市場龍頭,但也許因此較無包袱,更能勇於創新,常領先業界推出許多熱銷產品,例如大人、小孩都愛的霜淇淋和烤番薯。在數位串接上亦具代表性,它在2016年率先以App將點數虛擬化,會員數由零增長到150萬;再以「咖啡」預購綁定社群需求,會員數再從150萬躍升為400萬,之後不斷強化點數、線上支付與商品預購的整合,目前旗下三個App會員人數已達900萬,占台灣1600萬主力消費人口的一半以上,線上會員經濟不僅突破便利商店以過路客為主的痛點,也成為全家推動數位變革的核心策略。

本書作者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會長,最早在國產汽車擔任企劃專員,隨著全家便利商店開設,從副總開始歷練,一路晉升至總經理、董事長兼執行長等職務。潘會長經營零售流通產業三十餘年,長期收集企業個案資訊,加以研究觀察,也由此訓練出研判流通趨勢的敏感度。在《O型全通路時代26個獲利模式》這本書裡,他觀察到零售流通業四大趨勢:節約型消費、O型全通路、流通新業態、差異化聚焦。

    這四大趨勢和當前商業發達、消費兩極化、再加上人口趨於高齡化、少子化的生活型態轉變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因科技推動,讓線上、線下疆界不再,企業面對虛實整合、跨界競爭的動盪市場,若不能以複合經營、市場缺口切入新業態,就要回頭檢視自己的企業資源。許多時候,領導人並非「決定要做什麼事」,而是「決定不做什麼事」,才能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領域,這正是威爾許(Jack Welch)打造奇異傳奇時所提出的「選擇與集中」(Selection and Concentration)策略。

  企業領導人出書大多是以自己的公司為例,但這本書的內容很不一樣。它並不是介紹全家便利商店發展的書籍,而是分析數十個典範企業的經營策略與成長佈局;透過潘會長以實務界人士的獨特視角,梳理龐雜的資訊,深入解讀個案,讓讀者可以更接地氣,更貼近市場脈動。

  對於零售業界來說,潘會長的市場觀察當然值得關注,但若你在製造業、科技業、金融業,或其他非零售業中,而誤以為書中案例與你無關,可就大錯特錯了!零售業反映的是經濟體的運行狀況,與社會與經濟市場脈絡。閱讀本書之觀點,能協助你了解未來市場的動態,這樣的趨勢洞察對於每一個產業的專業工作者都有幫助。有了千金難買的「早知道」,才能在這一波的數位浪潮中站穩腳步,不致被湧浪捲走、

    (作者現為政大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

WBBY0075A1.jpg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這期專欄中,藉由Zopa的成長歷程,解析平台不是僅僅地單純「對接」用戶,它仍必須透過精準的細分市場選擇與設計適切風險分散機制。對接只是第一步,頭痛的事還在後面!! 詳文見下聯結
 
文章標籤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經濟24講之4》在這期專欄中,分享海爾的組織轉型。它看似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電業者,但這幾年憑藉著內部創業的機制,活化整個組織,也讓其從傳統業者轉型成平台生態廠商。它重新塑造組織階層的運作模式,是一個有趣的轉型故事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