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mmoncommon2           

天下雜誌新聲代專欄/494期

有效管理  讓綜效看得見

 

文/邱奕嘉博士

學術界流傳一段很有趣的描述:很多人都說世界上有鬼,但真正看過鬼的人可能少之又少;而綜效就跟鬼一樣,大家都說組織合併會帶來綜效,最後真正產生綜效的組織卻不多!

 

綜效是要透過管理來的!!

 

其實綜效並非真如鬼魅般地只能聽聞不可明見,只能巧遇不可追求,它必須透過「管理」才會產生。僅僅是把兩個單位放在一起,就期待它自然發生無異於痴人說夢。良好的綜效管理至少包含兩件基本管理工作:減少新增的溝通成本、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減少新增的溝通成本

許多主事者只著眼於組織合併的預期效益,卻疏於盤算合併後可能新增的溝通成本。這些溝通成本必須在合併前就事先管理,避免因合併所省下的成本,被這些新增成本抵消,造成綜效結果不彰。最常見的情況是:企業興致勃勃地成立中央研發單位,將原本散在各事業群的研發工作集中管理,期望取得研發的綜效。雖然集中管理減少了不必要的費用,帶來「靜態的綜效」;但工程師卻必須從原本事業部內的溝通模式,轉變成跨組織的溝通。這種跨組織的溝通不若部門內溝通容易,溝通的對口、規範、決策權責等等都相對模糊,不僅工程師不知所措,整個組織運作也會亂象叢生。因此,若沒有經過事前的流程規劃、角色任務釐清,以及確立跨部門溝通運作的機制,貿然進行合併,往往是災難一場。

 

創造附加價值

綜效管理的第二項重點是創造合併的互補價值。這種價值倍增的管理重心,在於就合併單位的策略與資源作有效的評估,並「積極管理」雙方的互補性,創造新的資源使用方式,以強化或改變既有的核心能耐結構,

若經營者在合併前,並未思索新的資源使用方式與新的核心能耐,僅是單純的1加1合併,當然不會有太多的綜效發生。許多大學的合併即是如此,整併系所及行政單位之前,未暇積極思考雙方資源的互補性與核心能耐的塑造,當然不會有太多新的附加價值產生,綜效也不如預期。

新的資源使用方式,代表著新的權力運作模式,如何讓既有資源擁有者放棄己身利益,接受新的權力分配結構,往往是價值創造最大的瓶頸,也是經營者最需要費心之處。

 

從「靜態綜效」到「動態綜效」

多數經理人在看待組織合併或是探討綜效時,往往側重成本的減少(靜態綜效),忽略了價值創造的效用(動態綜效)。其實,綜效的最大意義不僅止於成本減少,而是在創造價值。所以,與其說透過合併減少費用以創造綜效,倒不如說是透過合併改變核心能耐結構以創造動態綜效,進而提升價值,這才是綜效管理的精髓所在。看清這點,才不會老是認為綜效是「鬼」。

 

(作者現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