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哪些企業不會倒?》一書之導讀

 

「彈性」永遠是贏家

文/邱奕嘉博士

 

在經濟的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各擁山頭。一陣廝殺之後,往往有些英雄拱手讓出江山、俯首稱臣,有些英雄卻能屹立不搖,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所有的產業經營者、市場研究者都想參透的一個問題是:在詭譎多變的競爭中,如何常保高績效?

 

於是,市面上就出現一系列的「創新」、「永續經營」等書,但即便當時紅極一時的《基業長青》或《從AA+》等書中所列的績優企業,這幾年也逐漸顯露出疲態,甚至被迫退出產業。「江山代有才人出」與「一代拳王」的現象,似乎成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魔咒。有鑑於此,曾經著有《成功不墜》(天下雜誌出版)一書的唐納‧薩爾再度推出新作《哪些企業不會倒?》,透過更加具體且微觀的策略,教導企業掌握改變的核心因素,即使金融海浪一波又一波,你依然能夠前瞻未來,維持在最高的浪頭上。

 

◎換個腦袋、跳出窠臼

 

過去,企業往往以市場的風向做為公司營運的依歸。然而,本書作者卻直指經營者最大的挑戰並不完全來自於競爭者或資源不足的限制,最大的敵人往往是過去成功的模式與思維。他強調,大部分的企業主都習慣以過去成功的經營邏輯與思考模式,來解決公司眼前所面臨的競爭挑戰。這種慣性的思考模式,作者稱之為「心象圖」(mantal map)。當企業主深受既有的心象圖左右時,就容易形成行動的慣性。

 

事實上,依循慣性並非全然不好,當環境未發生巨大變化時,過去成功的心象圖,可協助經營者將複雜的競爭態勢簡化成易於決策的圖像,協助經營者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有效地找出突圍之道;但是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過去賴以維生的競爭優勢已無法在新的競爭生態存活,若此時仍囿於既有的心象圖,反而使得經營者無法看清變局中的機會與挑戰,造成競爭力無法持續。這樣的觀察在作者的《成功不墜》一書中曾經提及,但在本書中,作者特地強調,面對亂世與變局,你一定要破除既有的心象圖,墨守成規者將是最大的輸家。此外,作者也具體指陳破除慣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亂世中保持高度的彈性,隨時因應變化,真正做到亂中圖強。

 

◎按部就班還是保持彈性?

 

而究竟什麼是彈性?不斷的變化即是彈性嗎?其實不然!依作者所言,彈性意指「結合企業經營的靈活度與耐力」。企業首先應在營運、事業組合、策略層面上發展應有的靈活度,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一、營運靈活度 最常見的莫過於是營運的彈性,通常它來自於良好執行力與可緊密配合的運作機制。具有營運彈性的公司,即使與同業採用一樣的經營模式,仍可比對手更快速、更有效地推出新產品或服務,以掌握市場機會。7-11就是通路業中一個營運靈活的典範。它除了通路數比競爭對手多外,更憑藉著良好的情報蒐集系統、倉儲配送管理、E化系統,往往比競爭對手更早看到新的機會,且能比對手更精準、更快速的推出新產品。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御飯糰、便當、City Cafe等,在在都呈現出精準的營運靈活度。

 

二、事業組合靈活度 事業組合的靈活度是指在看到新機會後,公司必須迅速調整資源結構與事業組合,以進入新的機會領域。台灣IC設計業界的龍頭──聯發科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聯發科在VCD/DVD晶片站穩腳步後,立刻積極尋找機會,並陸續成立新的事業部,分別進入手機、數位電視的市場;而在資源布局上,它很早就洞悉IC設計晶片的競爭,不僅止於IC設計的技術,軟體的開發才是決勝的關鍵,是故該公司很早就投入資源在軟體能力的建構上。因此,聯發科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策略方向正確、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預見機會與新的競爭要素後,迅速調整資源佈局與事業組合,以維持高成長的動能。

 

三、策略靈活度 最後一項,可能也是最難的,就是策略的靈活度。當企業主看到新的機會,除了推出新產品或調整資源布局,更重要的是能顛覆既有的成功模式,重塑具競爭力的經營模式。目前網路上最火紅的Tutor ABC,過去也曾嘗試以實體教學的方式講授課程,當SARS危機衝擊所有的實體補習班時,大部分業者選擇以開源節流(廣開課程、緊縮開支)的方式因應。但該公司卻大膽地調整經營模式,選擇線上教學的方式,改變所有的經營活動,除了可以讓上課地點不受實體教室限制外,還標榜教材客製化,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這種轉變除了有賴經營者的遠見與決心外,更需要完善的策略活動配合,以支持策略的轉變。

 

◎曇花一現還是貫徹始終?

 

對台灣企業而言,靈活度一直是足以自傲的特質,甚至有所謂「變形蟲」的稱號。但許多公司雖有相當高的靈活度,卻欠缺耐力,使得其績效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無法維持高績效的成長。持平而論,就管理而言,靈活與耐力是會有衝突的。因為若要追求靈活,公司就必須不斷地追求變化,此時過多的規章與制度,可能會成為靈活度的絆腳石;另一方面,若要擁有耐力,就必須建立一套常規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運用。這種同時具有常規與制度,又要能面對改變的運作模式,似乎是非常衝突與矛盾的。

 

但是許多成功的案例卻顯示,能同時結合兩者優勢、順勢平衡兩者衝突的公司,才能創造最佳的績效。這對台灣企業最大的啟示,就是必須要學習以耐力來支持靈活,以靈活來培養耐力。針對此一衝突與矛盾,作者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決:首先,企業應該多儲備一些資源。即使有些資源當下無用武之地,有過剩之虞,但如果以長期投資的角度視之,它仍有利用價值,就不該被棄如敝屣。因此,企業必須先明確分析那些是優良的「脂肪」,有系統、有計劃的儲存與使用。具潛力的人才與現金就是企業最常見的「優良脂肪」,它們除了可協助企業渡過寒冬外(耐力),也能在新機會產生時,協助企業掌握契機(靈活度)

 

其次,作者建議企業應謹慎處理取捨的問題,文中提到許多例子,包含豐田汽車與通用汽車管理模式的差異等,其關鍵在於當選擇耐力後(終身雇用制),豐田就積極發展靈活度(彈性生產等),來平衡耐力的缺失;而對通用而言,雖然有工會來穩定員工的向心力(高耐力),但也導致經營成本提高與抗拒改變(低靈活度),但通用汽車似乎沒有發展其他提高靈活度的作法,以降低發展耐力的缺失。因此,作者建議雖然兩者可有優劣,應該視需要而取捨,但它不應該是互斥的,選擇了其中一項後,應該積極發展其他配套措施來補其不足。換言之,企業應該把靈活度與耐力視為表裡,交互使用、相輔相成,才能創造優勢。

 

最後,作者強調耐力對靈活度最大的衝突,不在表象上的制度、結構等,而是在企業文化上。最高經營者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塑造靈活與接受改變的文化,他必須有意為之,並且堅持到底。

 

◎靈活閱讀、決意執行

 

新概念的接納與植入並不困難,但是實際的操作與執行才能為企業帶來改變。看完本書後,你也許覺得當頭棒喝,也許感到醍醐灌頂,但若不能決意執行,一切皆是枉然。本書所標舉的靈活與耐力並濟的作法,正是管理學術界所謂的「彈性」,許多文獻也支持這樣的想法與論述。但本書的特色在於明確指出彈性源自於靈活與耐力,甚至例示兩者兼顧的平衡作法。如果你順著本書章節閱讀,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吃力,筆者建議不妨先從第七章開始,一路閱讀直到書末,再回頭從第一章開始。若讀者能配合閱讀作者的前一本書《成功不墜》,更能體會亂中圖強之道。

 

(作者現為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