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克服「非我發明症候群」

《來源:商業周刊第1062期/曠文琪、王茜穎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30346&p=4
 

代工起家的台灣,如何善用「開放式創新」,從客戶和對手中發展出新生態系?正考驗企業創新經營的智慧。
 
台北國際自行車展首日,吸引了上萬名參觀者、兩千多名國外買家,一系列奧運選手頂級自行車,一台要價三十五萬,幾乎抵上一台小客車的價錢!
 
這算是A-team的傑作。這支由巨大、美利達和其他十多家台灣自行車廠、供應商共組的台灣自行車團隊,開出一條高附加價值的活路。他們的方法就是用「開放式創新」。A-team的成員,不但打開自己的工廠大門,開放對手來學習,而且做不好的,可以向做得好的學習,完全沒有同行相忌的大忌。
 
在這樣一個良性的供應鏈循環下,A-team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態系。
 
不只台灣的A-team,P&G(寶僑)全球熱賣的旋轉電動牙刷,名列「億元品牌」榜上第十二名,這項明星商品原來是四個美國創業家共同發明的小玩意。
 
預計明年出貨的波音夢幻客機七八七,也是結合電子、航空、材料等五十一家遍及全球的企業,一同研發打造的新機種。它以新的複合塑膠製成,省去一千五百片鋁板,以及四萬個接合零件,並能節省兩成燃油,一出手就接獲近七百架訂單。
 
「未來將看到越來越多最精彩的突破,都是來自開放式創新。」IBM資深副總裁史帝夫.密爾斯(Steve Mills)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說。
 
IBM本身就是開放式創新的鼻祖,每年投入一億美元和世界各大夥伴發展Linux開放源碼。密爾斯認為,創新正從傳統的實驗室光靠發明中解放,改而擁抱群眾的創意,前者是少數天才的傑作,而後者則是眾人的共同創作,將天才的發明應用在滿足真實世界的需求上。這些技術看似變數高,但也更貼近市場需求,可以隨時靈巧變化,更重要是開發速度更快,相對降低市場風險。
 

難題一:不信任外來技術?
                   整合外部創新才有優勢
 
什麼是開放式創新?密爾斯說,第一就是要打破企業圍牆,如果你能把使用者、供應商、創業家、甚至競爭對手,都變成公司外圍的創意研發平台,你就可能找到新的商機。
 
概念很漂亮,但在實際執行上,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第一道難題,要克服「非我發明症候群」(Not invented here syndrome)。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開放式創新研究中心創辦執行長亨利.伽斯柏(Henry Chesbrough)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指出,步上開放式創新之途,這是最常栽的第一個跟頭。
 
公司內部的研發人員不信任外來的技術,基於自我保護,員工花了很多力氣去證明這東西不管用,「當你想證明什麼,你總是能找到一些東西來支持你的說法,但對公司來說,這是無謂的能量消耗。」伽斯柏說。
 
要如何讓員工願意信任外來的技術?時間點常發生在公司出現危機時,甚至伴隨著大規模裁員之後,IBM和P&G的創新改革,都發生在這種轉捩點。伽斯柏曾被請去和企業研發人員面對面,希望能化解這道心防,他請他們寫下來:過去十年是產業躍進最大的年代,你們產業裡頭最重要的幾個突破來自哪裡?「驚奇的是,很多都是來自產業之外的想法!」他接著問,「那未來呢?」答案不言而喻。
 
破解非我發明症候群,企業要讓員工瞭解,外界的創意並非要來搶研發人員的飯碗,而是內部的研發不一定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跟上市場的步伐,研發的新角色將是知道上哪找到最好的人才和創意,並將外部的創新整合到企業系統,創造出最貼近市場的產品。
 
「心態是很難改變的,」伽斯柏和矽谷三十多家知名企業每年兩次會面討論開放式創新的執行問題,這個問題「大家都還在學習。」
 
 
難題二:紀律與彈性兩難?
                  畫出合作與競爭的界線
 
第二道難題,當公司對創意廣開善門,該如何平衡品質標準化的要求和創意,紀律與彈性?
 
「本來就沒有完美的關係,」密爾斯說。垂直整合的舊模式固然能掌控一切,新的合作創新模式則必須接受外來技術的變數,做這道選擇題,要先認清他們不是六顆星的品質保證,大公司要放棄部分的控制,換取小公司的創意與彈性。
 
公司能做的,是學習如何和其他公司合作,但合作比競爭還難,要跟競爭對手一起合作更難。對管理階層來說,密爾斯指出:「它的挑戰是:畫出合作與競爭之間的界線在哪。」
 
「這不是理想化,這是很實際的關係,你很清楚哪些部分你們是不可能合作的,所以那部分就不用去合作,只專注在你們能持續合作的部分。」因此,IBM可以和AMD聯手對抗英特爾的晶片,也能和英特爾合作開發網路設備平台。
 
合作不只是一種關係,還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要和外界的創意接軌,公司必須提供訓練,要教的第一課,除了如何共事,伽斯柏認為還有「不該跟外界合作夥伴說的話」,這包含態度,以及不該對外吐露哪些公司內部訊息。
 
當開放式創新的平台終於建立起來,吸引了各式各樣參與者的投入,前途尚有艱險。史帝夫.密爾斯提醒:「你有責任要做出產品,這不只是實驗性質而已,參與的人都會焦慮的想知道結果出來如何,若他們認為這些參與不具生產力,這個合作網絡很可能就解體了。」
 
全球性創新合作網路形成 被排擠者將喪失機會
 
企業藩籬需要突破心防,但在全球殺手級應用一再遇到瓶頸時,開放式創新這條路似乎不得不往前行。當全球產業都開始招兵買馬,形成全球性的創新合作網絡時,台灣要如何應變?
 
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邱奕嘉指出,「在開放式創新的年代,未來的走勢很極端,不是極好就是極壞,因為對找到生態系容身的廠商充滿機會,被排除在外的則喪失機會。」
 
邱奕嘉認為,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開創新天地、建立自己的生態系,像自行車的A-team,就是最好的例子;另一種,則是選擇加入領導廠商組成的生態系,並在主流中找出自身獨特的定位,台灣的中小企業或科技業要會借力使力,加入大型生態系。
 
開放式創新正在吸收全球腦力,適應二十一世紀的創新速度與複雜度,而這一步,也正考驗企業創新經營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ia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